-
友情链接:
Powered by 九游光遇最新版下载安装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人形机器人,这玩意儿听起来科幻,但现在已经开始“飙升”了,还说是万亿蓝海。
新闻里说,核心部件要国产化,政策和技术都在推着走。
这事儿,真能成?
还是又一个PPT上的“颠覆性创新”?
先说这“国产化”。
数据显示,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到了43%。
这数字看着不错,但仔细想想,还有57%呢!
就像考试,刚及格和优秀之间,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。
而且,这43%里,有多少是真突破,有多少是“组装”?
这得打个问号。
里提到了几家公司,什么双环传动、汇川技术、奥普光电。
说他们突破了各种技术壁垒,精度提高了,寿命延长了,成本降低了。
这些当然是好事。
但别忘了,技术突破不等于商业成功。
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,到了市场上,还得看消费者买不买账。
就拿双环传动来说,给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供货,听起来牛气冲天。
但特斯拉的机器人现在啥样?
还只是个“概念”。
如果特斯拉的机器人项目黄了,双环传动这“独家供应商”的头衔,怕是要变成烫手山芋。
汇川技术也是,说他们的伺服系统动态响应速度超越了波士顿动力。
波士顿动力的Atlas,那是啥?
那可是机器人界的“顶流”。
能超越它,当然值得骄傲。
但问题是,Atlas的成本有多高?
能有多少人买得起?
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,能不能做到“高性能+低成本”?
这才是关键。
还有奥普光电,搞多模态感知系统。
听起来很高级,又是3D结构光,又是柔性电子皮肤。
但别忘了,机器人感知环境,不仅仅是靠这些“高科技”。
更重要的是,它能不能理解人类的指令,能不能和人类进行有效的互动。
这涉及到人工智能、自然语言处理等等,可不是光靠几个传感器就能解决的。
再说说这“政策技术双轮驱动”。
政策支持当然重要,但别指望靠政策“喂”出一个产业。
真正的创新,是市场需求驱动的。
如果市场不需要人形机器人,或者只需要少数几个高端产品,那再多的政策支持,也只能是“揠苗助长”。
技术也是一样。
技术进步是好事,但技术进步也要符合市场规律。
如果技术太超前,成本太高,或者应用场景太窄,那也只能是“曲高和寡”。
里还提到,核心部件价格年均降幅达15-20%,推动整机成本向5万美元阈值逼近。
5万美元,听起来好像不贵。
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这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有多少人愿意花5万美元买一个“不太聪明”的机器人?
当我们习惯性地把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描绘成一片光明时,是否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?
如果人形机器人大量替代人类工作,那失业的人怎么办?
如果人形机器人被用于军事领域,那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安全风险?
说到底,人形机器人这事儿,现在还只是个“苗头”。
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,还得看它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能不能符合伦理规范。
别光想着“万亿蓝海”,先想想怎么把这“小树苗”养活再说吧。
就像当年很多人觉得VR是未来,结果呢?
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VR?
希望人形机器人,不要重蹈VR的覆辙。
Powered by 九游光遇最新版下载安装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